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藟。两汉。佚名。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緜緜:连绵不绝。 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
浒(音虎):水边。
终:既已。 远(音院):远离。
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闻(音问):问。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涘(音四):水边。
漘(音纯):河岸,水边。
昆:兄。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3页
关于《王风·葛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5-146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3-144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句 其八。宋代。吴沆。圣主思文德,元臣献武功。一言深悟主,五利且和戎。……天地包羞日,山河匿怨中。……儒生别有泪,不是哭途穷。……战伐功何有,和亲计未疏。将军休抵掌,隐忍待驱除。……氛祲埋金阙,尘沙暝梓宫。……古来尝胆事,泣血望群公。
贾太夫人王氏挽诗二首 其二。宋代。汪藻。忆昨容衣未祔姑,哀深反哺白头乌。佳城欲见千年日,旅殡先求五父衢。汲汲素冠蒙雾雨,翩翩丹旐历江湖。竟成窀穸干戈后,此事哀荣世所无。
五言次韵和邻几喜司马君实钱君倚章伯镇入省之作。宋代。沈遘。我本鲁连徒,放迹江湖滨。强兹就朝列,俯仰羞众人。初从东观游,尚得文字亲。晚为大农属,始与俗吏伦。簿书异我学,勾校违我贞。有如锻戈剑,而乃驱匠轮。颠倒失所措,左右迷厥津。恍不知适从,但欲逃深榛。独幸良友朋,志尚略一均。继今三君来,益欣得有邻。谁云典司殊,舍次密若鳞。谁云晤语希,牖户日屡巡。论文必高妙,谈道皆渊淳。挥弄麈白玉,倾倒巾紫纶。谓应餍饥渴,宁复辞昏晨。愿言勿有倦,行即徂秋春。宦游固难常,出处各有循。公等其谓何,我意益欲踆。一朝成契阔,相望楚与秦。高会不得再,空将寄音尘。
大功德寺。明代。许天锡。第一湖山大布金,当时松柏郁森森。月明高下楼台影,风静东西钟梵音。苔上穹碑春寂寂,草荒行殿昼沈沈。劫灰易见如弹指,独倚雕栏感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