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代。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送子与方伯赴江右任兼怀德甫用晦二君。明代。王世贞。双旌宛宛向洪州,斗色虽遥渐可求。定有征君堪下榻,那无帝子共登楼。西山南浦来尊外,紫电清霜满案头。屈指三朝词酒客,几人方岳领诸侯。
重华岩。宋代。郭凤。重华人逸夏商前,奚取名岩紫洞巅。深入才如窥寸管,仰瞻早已到中天。仙田有迹闲芳草,韶乐无声寄滴泉。遐想温恭游古昔,恍如瞻对听虞弦。
古木诗。元代。杨载。大木生何许,乃在泰山隈。泰山崖石裂,怒水响如雷。浸润长膏液,根株日以培。纵历千百载,霜雪不能摧。长安天子诏,欲筑九层台。台上搆宫殿,青云共徘徊。匠氏走海内,博求栋梁材。万夫治道路,挥斧重林开。大器当大用,小器易剪裁。有如豪侈士,踪迹困尘埃。适可厚自养,毋为兴叹哀。
次韵顿起考试徐沂举人见寄二首。宋代。苏辙。老年从事忝南京,海内交游尚记名。怯见广场心力破,厌看细字眼花生。新科未暇通三尺,旧曲惟知有六茎。空忆倚楼秋雨霁,与君看遍洛阳城。
送郑吏部出使二首。宋代。曹勋。生灵涂炭帝兴怜,揽辔公应原著鞭。禹贡山川仍旧贯,汉时户口失残编。交征夷夏疑非古,积弊公私不记年。且乞韩州风信好,二君归计托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