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朗读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译文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注释

诸人:众人。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陶、周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清吹:指管乐器。鸣弹:指弦乐器。

感:感悟,有感于。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安得:怎能。

清歌:清亮的歌声。散:发出。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开:启。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襟:心怀。良:甚。殚(dān):竭尽。

参考资料:

1、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第30页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创作背景

  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诗人归田以后,同几位友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在路上看到诸多事物,又联想到了自己退隐之后的境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第30页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朗读
()

猜你喜欢

七月交秋未变秋,轻轻一叶下枝头。

君王不在当时悟,直到凋残后始愁。

()

暄和春景好供诗,日暖风轻上胍肥。

白鹭时窥秧剌剌,黄莺频说柳依依。

()

挥毫久任紫薇郎,此日南迁佐宪纲。朝佩正辞天阙曙,绣衣犹带御炉香。

都门腊酒催行旆,水驿云帆促去航。遥想下车炎瘴息,梅花满树月如霜。

()

夷齐互崇让,弃国从所钦。聿来及宗周,乃复非其心。
世浊不可处,冰清首阳岑。采薇咏羲农,高义越古今。

()

晋画唐吟老愈奇,堪嗟动转是风机。

幸能栩栩形中去,何不蘧蘧梦里归。

()

三十年前曾聚萤,与君清夜坐谈经。蹉跎愧我头先白,濩落看君绶始青。

此会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