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徐五十六索勤有种德二轩诗各赋一首 其一。宋代。周紫芝。平生长笑韩潮州,欲持谠议回冕旒。读书城南晚所赋,无乃不为韩符谋。人间达官可力取,钓名但以诗为钩。汗牛充宇作底用,富贵面热渠当羞。书生有书但自读,不必区区苦投俗。偶然一掷便成卢,雁塔朝题暮天禄。吾言可笑君必轻,奔军之策何足凭。临机应敌自子事,此是宋襄仁义兵。
璋上人自新都还鹫峰汪司马伯玉尊之为大总持而以文及诗侑之余亦得四绝句 其四。明代。王世贞。绮语场中误立身,一生涂抹费精神。于今较得些儿子,便觉无名可借人。
生查子。清代。钱孟钿。春山落翠微,柳色开青眼。小立背东风,燕子穿花转。揉碎碧桃花,团作相思茧。芳草满天涯,此意凭谁遣。
和张裁推官游湖。宋代。李复。閒弄香兰楫,斜开紫绮襟。回风收雨脚,静月到湖心。高柳留疏翠,前山动夕阴。兴来行处惬,乐罢感还深。
岁晚倚栏。宋代。冯伯规。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暝烟都不见,闻得望□钟。
泰山江河之音。明代。吴宣。掉头宇内寻知己,知己茫茫天压水。龙马已被羲皇骑,祥麟恨枕尼山死。遂穷碧落罗星斗,奎娄散渡银河走。回经弱水迈扶桑,人间旷望空烟薮。归来独把数条丝,试问江山知不知。大声欲裂天腹入,低吁夜半鬼怀疑。椎心却与浮生誓,未必群哇尽妖厉。舂容大吐肺与肠,著他言下谁当契。中孚尚感豚鱼族,黄钟亦召葭飞速。阴阳正气酝吾徒,天高地下宁皆木。遂蠲吉旦祛尘土,上拍乾门下坤户。山灵海若一齐来,秣马游鱼咸欲数。悠哉试鼓宫声长,云关断雁翻天忙。腾神再运商声促,目乱方瞳绿鬓黄。移时闷绝不欲举,想是寰间只应尔。曾如万操卷之囊,窅尔神化宁而旨。无稽别奏一声幽,缓轸轻吟数弄秋。泛掀溟海烟涛破,打动芙蓉华岳崷。岂知此意传来豁,拍掌傍歌天若撮。指山指水谢前闻,谓言子我神明末。呜呼此事岂荒唐,牙魂钟魄谅无亡。凄然苦惹英雄恨,明日沧江风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