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望晴

农家望晴朗读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译文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注释

尝:曾经。

闻:听见,听说。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雍裕之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雍裕之朗读
()

猜你喜欢

茫茫大道接琅琊,齐鲁遗风纪世家。山到南徐如勒马,水连东海尽盘蛇。

鄫城麦秀朝飞雉,蒙顶云开夜采茶。千里穷原多古意,空随节物惜年华。

()

放怀经世竟何如,幕府休腾北阙书。惆怅浔阳泊舟处,江风黧面对匡庐。

()

盛业清朝选,香名早岁芳。

所忻逢舜禹,宁肯学于张。

()

尽遣儿孙归故里,尚留弟侄伴他乡。囊空预借三年俸,禄入粗供四口粮。

旧积诗逋呵冻了,近添酒债典衣偿。萧然此外无余欠,领取南窗枕味长。

()

松底柴门尽日关,主人西去几时还。

长鑱委地黄精老,时有寒猿啸砚山。

()

五载玄亭忆问奇,秋风晨起出关时。天涯客况谁青眼,海岱人伦见白眉。

一水移舟燕月堕,千峰摇笔岱云驰。铜驼陌上花如锦,大有山公醉接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