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宋代。周邦彦。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向残红。光和色的交映,这暮春、残红、黄昏、落照,对于这位忍受着青春消逝与闺房寂寞的少妇,是一种敏感的刺激;不能不勾起她内心难以言状的感触。
但春天毕竟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勤劳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来穿去,带着采集的花粉的芳香满意地回到蜂窝。它有了收获,有了成果,它不再期待什么了,这与少妇的正在期待构成心理上的对比,更增添了少妇春闺怀人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写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过片,少妇的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空间的转移,使她的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借指华丽的房屋。“衣篝”,指薰衣的薰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黄昏时候,斜晖静静地照着这座华丽的房子,室内空荡荡地,除了这位少妇外,寂静无人,静得可怕。只有风吹竹影,参差摇曳。乱,摇曳不定的样子。薰笼里的沉水香已燃了一整天,只剩下残烟袅袅,缕缕余香。女主人公无精打采,懒得再去添香。竹影摇曳不定,也搅动着这位少妇的心旌,使她心神不定,意绪撩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摇曳不定的竹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金屋的空荡、寂寞。
经过前面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渲染、烘托,静态与动态的交互作用,这位终日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由眼前的春暮花残、黄昏落照所引起的青春消逝、惆怅空虚的情怀,已不难体会。结句似应仍从闺中少妇着笔,进一步深化主题,但作者却不然,而是到第五句一笔顿住。第六句转向用作者与读者的口气代闺中少妇剖白内心世界:“一春须有忆人时”。春天过去了,花也凋残了,游蜂也开始酿蜜了,沉香也快燃完了,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也该是怀人的时候了。结句轻轻点明怀人,如画龙点睛,使全篇皆活了,这是作者用笔妙处。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周邦彦。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寻碧山吟社遗址怀兴复诸先生。清代。严元桂。人事有废兴,大雅古所稀。深山闻杖履,望古长歔欷。成宏传十老,列坐吟翠微。丹青在人间,相见山林姿。衣冠并简朴,虬髯鬓如丝。我闻父老言,高名动王畿。试问蝉冕客,何如大布衣。奕世绳祖武,风流更相师。富贵慕幽胜,猿鹤咸猜疑。立言固不朽,瓣香终在斯。卓在撚须亭,邈矣古木陂。扪萝多向往,游人寻旧碑。
寿虞丞相 其九。宋代。员兴宗。黄道初开御幄新,山呼动地听丝纶。人间喜见新丞相,江上犹呼旧舍人。此事十年争屈指,于今四海在洪钧。调元别有无边手,付与江山自在春。
铨舍后轩。宋代。蔡襄。秋栏疏索水荭花,坐见花边日向斜。莫问幽人超世诀,即心无累是仙家。
送永叔归乾德。宋代。梅尧臣。渊明节本高,曾不为吏屈。斗酒从故人,篮舆傲华绂。悠然目远空,旷尔遗群物。饮罢即言归,胸中宁郁郁。
冬末病中作二首。唐代。贯休。冬风吹草木,亦吹我病根。故人久不来,冷落如丘园。聃龙与摩诘,吁叹非不闻。顾惟年少时,未合多忧勤。风钟远孤枕,雪水流冻痕。空馀微妙心,期空静者论。胸中有一物,旅拒复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山童顽且小,用之复何益。教洗煮茶铛,雪团打邻壁。宛转无好姿,裴回更何适。庭前早梅树,坐见花尽碧。屋老多鼠窠,窗卑露山脊。近来胸中物,已似输药力。微吟复微吟,依稀似庄舄。
昭君怨 夜宿翠峰庵,为西山承恩寺下院。清代。顾贞观。真个而今亲试。月白霜浓萧寺。佛阁梦双凭,第三层。何处银饼素绠。暗入远钟疏磬。一滴下杨枝,乍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