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定山虎跑泉和韵。宋代。葛敏求。几年埋塞称筠根,虎识灵源为剖分。僻处旧应无客到,遗踪久不使人闻。细穿幽窦声投石,猛出层岩冷喷云。赖有贤侯精鉴在,图经补缉得完文。
千秋岁。明代。徐有贞。引风搅柳丝,雨揉花缬,蚤过了清明时节。新来燕子语何多,老去莺花飞未歇。秋千院,蹴鞠场,人踪绝。踏青拾翠都休说,是谁马走章台雪,是谁箫弄秦楼月。从前已是无情绪,可奈而今更离别。一回头,人千里,肠百结。
短巷冲霜,高楼碍日。暮寒犹力。系马阊门,垣苔破荒碧。
杯盘送老,都看贱、年光如客。心寂。歌散酒阑,学禅龛居息。
惜红衣 白石此词日字非韵也,叔问独以为当叶。姑徇其说,重和一首,不足以云勇。清代。陈锐。短巷冲霜,高楼碍日。暮寒犹力。系马阊门,垣苔破荒碧。杯盘送老,都看贱、年光如客。心寂。歌散酒阑,学禅龛居息。狂花绮陌。多半残春,随风堕茵藉。零香断梦,众国蚁柯北。难得美人无恙,重共水沿山历。莫但悲游事,冷落一江枫色。
寄寿舍亲何东麓先生七十华诞歌。明代。湛若水。接龙桥畔相江澳,江迎路转幽人屋。屋边百万青琅玕,潭水潇潇九月寒。别业流杯近东麓,曳裾王门归濯足。晚年得子子能书,万事已足况其馀。闻说古希开寿筵,因风寄赋南山篇。
送庐陵丞刘约之。宋代。杨万里。忠显闻孙定不虚,西枢犹子故应殊。鸾停梧上遗风在,鴈进松间得句无。剩有老农歌赞府,未多荐墨送清都。晦翁若问诚斋叟,上下千峰不要扶。
和韩桃源图。宋代。王十朋。嬴秦斩新开混茫,傲睨前古无虞唐。诗书为灰儒鬼哭,李斯秉笔中书堂。长城丁壮无还者,送徒更住骊山下。避世高人何所之,出门永与家乡辞。入山惟恐不深远,岂是得已巢于斯。来时六合为秦室,未省今为何岁日。吏不到门租不输,子长丁添更何恤。春入山中桃自花,招邀隐侣倾流霞。男耕女织自婚嫁,派别支分都几家。谁泛渔舟迷处所,山开洞辟闻人语。乍相惊问卒相欢,设酒烹鸡讲宾主。可怜秦事已茫然,帝业初期万万年。犹道祖龙长在世,岂知异姓早三传。邻里殷勤争饷馈,人情与世无相异。未信壶中别有天,却讶身游与梦寐。山花乱眼鸟哀鸣,数日留连喜复惊。更从洞口寻乡路,逢人欲话疑非情。异日扁舟欲重顾,水眩山迷红日暮。后来图画了非真,作志渊明乃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