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宋代。赵鼎。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赵鼎。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友人适越路过桐庐寄题江驿。唐代。李郢。桐庐县前洲渚平,桐庐江上晚潮生。莫言独有山川秀,过日仍闻官长清。麦陇虚凉当水店,鲈鱼鲜美称莼羹。王孙客棹残春去,相送河桥羡此行。
偈公六十五首。宋代。释咸杰。五月五日端香节,阴云叆叇,甘雨未决。君王降赐宝香,林下祈求恳切。孚佑龙,善时节,好将一雨润焦枯,市地清凉消恼热。
感阿富汗近况。近现代。伯昏子。莫恃昆仑峻,闲观高附兵。萧墙荆簇满,卧榻虎横行。白骨撑星帜,烟荒隔汉营。固疆能不慎,奇计待陈平。
石勒城。宋代。孙渤。巀峰山峡间,有地窄如掌。虽得百二谋,硗确非沃壤。胡雏姿相异,图虑似不广。如何蚁封微,欲作南面享。孤城出云层,遗址尚千丈。我来一把酒,慷慨追昔往。崛起亦奇才,晋室方肮脏。敢与南阳公,逐鹿中原上。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宋代。欧阳修。三峡倚迢嶢,同迁地最遥。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野篁抽夏◇,丛橘长春条。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斫谷争收漆,梯林◇摘椒。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谣。俚歌成调笑,◇鬼聚喧嚣。得罪宜投裔,包差分折腰。光阴催晏岁,牢落惨惊飙。白发新年出,朱颜异域销。县楼朝见虎,官舍夜闻鴞。寄信无秋鴈,思归望斗杓。须知千里梦,长绕洛川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