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宋代。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鱼上冰。唐代。王季则。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冰消通浅溜,气变跃潜鱼。应节似知化,扬鬐任所如。浮沉非乐藻,沿溯异传书。结网时空久,临川意有馀。为龙将可望,今日愧才虚。
书边事四首 其一。明代。张可大。无端小草出登坛,壮士徒歌易水寒。枉把全师轻一掷,遂将宿将尽三韩。腐儒误国由房琯,野老吞声恨贺兰。岂是胡人开杀运,只因中国自摧残。
二禽言 其一。宋代。刘一止。婆饼焦,游子饥。游子饥,泣路岐。耕牛杀尽饱狂虏,桑下老农心更苦。
代白纻曲二首 其一。南北朝。鲍照。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
咏菊答须竹。明代。王夫之。选芳宜隐秀,经岁得秋情。苗浅春滋弱,心微露贮轻。啼莺无醒梦,飞絮谢思萦。雨浃浮光上,吹暄逸态呈。蠹憎痕屡剔,丝繫玉防倾。爱惜消长日,从容养静萌。荷风熏晚绿,蕉雾洒孤荣。叶叶容迟上,亭亭有独擎。艰难出畏景,珍重享西清。紫葆光初透,珠胎润巳滢。竹枝留上番,梅影剪疏横。专气邀金液,丰仁长玉婴。星榆方历历,云朵遂盈盈。土德先推王,冰心亦保贞。有时浴紫水,终不炫丹猩。香外幽难似,薰馀静不撄。肃然登鼻观,嗒尔偃心旌。龙腊痴谁妒,薝葡逸未平。霄空霜一色,天迥月三更。倦赏愁寒夕,邀欢暂晚晴。袂辞歧路把,目厌满堂成。桂酿聊孤酌,莼丝小佐羹。催开辞羯鼓,过访待缑笙。巳事开三径,端居爱九名。同床犹各梦,顾影易魂惊。身后从冰雪,魂归返日精。摧芳宁问落,涤月不辞烹。君意如相念,殷勤访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