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谷。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干戈犹未起疮痍,又值郊原草绿时。官骑偶缘灵雨出,杖藜因爱石泉移。
平畴风起追秧马,野岫春生战茗旗。愿得时和诸讼简,双柑长此听黄鹂。
杪春同唐金颖寅丈省耕郊外同憩清源洞小酌赋此 其一。南北朝。王猷。干戈犹未起疮痍,又值郊原草绿时。官骑偶缘灵雨出,杖藜因爱石泉移。平畴风起追秧马,野岫春生战茗旗。愿得时和诸讼简,双柑长此听黄鹂。
秋晚三首 其三。宋代。陆游。世事无穷似弈棋,不如常采故山芝。萧萧鸡犬三家聚,莽莽风烟十里陂。幸有浊醪从客醉,常忧黠鬼笑人痴。清秋乐处君知否,庭下幽花渐可移。
还至镇羌道中雨望。清代。国梁。岭上岭下绿烟迷,山南山北沈云栖。乍乍密衣上雨,或隐或现沟中泥。溪头溪尾石齿齿,车内车外风凄凄。去时川原空如洗,弥望草色今萋萋。便似拿舟荷花荡,只少莲脸娇红啼。到眼翠碧远无际,空处透出青玻璃。冷雨一夜落群峭,玉山上与浮云齐。大块变态遽如许,是谁渲染无町畦。傥非大米即小米,中有浓澹无标题。或是马牙绝顶蘸积雪,洒作墨沈摩天倪。醉中索解人不得,仰天长啸千峰低。
盛山十二诗。上士瓶泉(为柳律师置)。唐代。韦处厚。绠汲岂无井,颠崖贵非浚。愿洒尘垢馀,一雨根茎润。
览镜辞。明代。沈周。匣中青铜小圆月,比月长明又不缺。朝朝照我六十年,初自丱时今白发。一朝见面一朝亲,老少妍媸认得真。病来半月不开匣,开匣顿然成别人。脂胶两眼匡失肉,颐褶垂垂颧骨簇。傍人虽道言笑是,个里故吾何可赎。镜神谓我瘦勿惊,尔形尚在天有情。休文减带固本相,抚镜始觉吾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