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草。宋代。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
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就是“草”。
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
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却不能重生再造。
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是统统都可以抛弃的。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华(今属浙江)人,寓居扬州(今属江苏)。俞紫芝的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六二○录其诗十六首。...
俞紫芝。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华(今属浙江)人,寓居扬州(今属江苏)。俞紫芝的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六二○录其诗十六首。
小相岭用周学使碑上韵。清代。博卿额。汉相经营地,孤城此日存。断碑横驿路,老树护关门。天末回峰影,山根极水痕。晚风闻社鼓,报赛遍江村。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唐代。杜甫。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送易从师还金华。宋代。林逋。吟卷田衣岁向残,孤舟夜泊大江寒。前岩百本长松色,及早回来带雪看。
泛五云溪。唐代。许浑。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更就千村宿,溪桥与剡通。
杂诗。明代。张羽。戚戚多忧思,悠悠悲夜长。摄衣坐窗间,仰睇明月光。明月有盈亏,轨度岂无常。南箕与北斗,万古不更张。人事有大谬,天道信茫茫。泠泠山下泉,汨汨谷中源。中有双鲤鱼,浮游戏波澜。江汉岂不深,欲往道无缘。风云谅难遇,栖栖守故渊。但恐勺水枯,终为渔者怜。感此令人悲,置身良独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