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孔平仲。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雪中忆昔五首。元代。方回。忆昔凌晨泛雪湖,明天净地一尘无。略闻倩盼歌金缕,尽耸清扬倒玉壶。屡造庙朝终摈逐,偶登名第自囚拘。即今忍索梅花笑,死徒流离足叹吁。
二月十九日度大庾岭题云封寺四首。宋代。杨万里。行者南来今几春,一回举似一回新。钵盂夺得知何用?不怕梅花解笑人。
次韵和致仕陈相公除夜。宋代。晏殊。从来岁除咏,托讽情非一。公在维师年,久谐归政逸。辛盘具芳郁,柏酒澄嘉栗。犹厌贺车烦,晨门效圭筚。
奉先寺。宋代。张耒。荒凉城南奉先寺,后宫美人棺葬此。角楼相望高起坟,草间柏下多石人。秩卑焚骨不作冢,青石浮屠当丘垄。家家坟上作享亭,朱门相向无人声。树头土枭作人语,月黑风悲鬼摇树。宫中养女作子孙,年年犊车来作主。废后陵园官道侧,家破无人扫陵域。官家岁给半千钱,街头买饼作寒食。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唐代。元稹。白发故人少,相逢意弥远。往事共销沉,前期各衰晚。昨来遇弥苦,已复云离巘.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知心岂忘鲍,咏怀难和阮。壮志日萧条,那能竞朝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