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曲。南北朝。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南歌子。宋代。石孝友。畴昔飞鸾侣,而今断雁行。西风岭外下斜阳。无赖一钩新月、挂人肠。双泪沾襟袖,孤灯封客床。枕余衾剩只残香。别得娇痴不睡、也思量。
风雨花尽。清代。郑孝胥。昨夜仙官下取将,海天风雨彻宵狂。名花身世真堪羡,烈烈轰轰做一场。
淡烟疏雨,香径渺啼鴂。新晴画帘闲卷,燕外寒犹力。依约天涯芳草,染得春风碧。人间陈迹?斜阳今古,几缕游丝趁飞蝶。
柳向尊前起舞,又觉春如客。翠袖折取嫣红,笑与簪华发。回首青山一点,檐外寒云叠。梨花淡白,柳花飞絮,梦绕阑干一株雪。
六么令(京中清明)。宋代。李琳。淡烟疏雨,香径渺啼鴂。新晴画帘闲卷,燕外寒犹力。依约天涯芳草,染得春风碧。人间陈迹?斜阳今古,几缕游丝趁飞蝶。柳向尊前起舞,又觉春如客。翠袖折取嫣红,笑与簪华发。回首青山一点,檐外寒云叠。梨花淡白,柳花飞絮,梦绕阑干一株雪。
减字木兰花(次昌甫韵)。宋代。韩淲。年光虚度。能得几多消散处。莫恨归迟。得见新词不自持。山中酒里。笑语喧哗知有弟。此意谁如。世事纷纷一任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