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登咸阳县楼望雨。唐代。韦庄。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乱云就像猛兽奔涌出山前,
细雨和风洒遍了渭河河川。
终日阴雨濛濛什么也不见,
几行归去的雁就好像字联。
⑴乱云如兽:空中的积云,下雨前变幻无穷,有的像奇异的怪兽。
⑵渭川: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流入陕西省,经过咸阳城外后会径水,在陕西、河南交界处入黄河。
⑶尽日:整日,整天。空濛:迷檬,迷茫,这里指雨丝不断,远眺景物迷茫。
⑷雁行:指雁群。行,列,排。字联联:指雁群一会变“人”字形飞行,一会变“一”字飞行。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2-184
2、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74-276
这是一首描写雨天景象的小诗。这首诗诗设喻新巧、描写别致,一联想丰富。全诗四句,全是眼望所见的景物,因此,“眼望”便是全诗的线索。空前的云涌是指眼望见,雨洒渭川是远望所见;天边归雁是极目远眺所见。这些使诗人有所思,有所感,诗人触景生情,借周围的景物扦发自己久居他乡的愁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衰微的慨叹。
晚唐社会,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军阀的连年混战,国势衰微,日趋末落,经济崩溃,民生涂炭。笼革朝野上下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再加上诗人一生颇不得志,为了求官,辗转他乡,一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他在流离奔走中,亲眼看到社会的凋弊,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些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留下无限的悲楚的记忆,思绪中凝聚着不可排遣的忧虑。这悲楚,这忧虑自然会遣于笔端,写进诗中。这首诗,虽句句写诗,然而从诗人对景象的描写中处处能见到诗人所思,诗人所虑。
诗的第一句“乱云如兽出山前”,写的是雨前。诗人用一“乱”字,用“如兽”的比喻来描绘乌云的变化和狂奔的速度,形象而通真。第二句是写雨。雨虽不大,是“细雨”,然而是“和风”而来,因此弥漫了整个渭水两岸。诗人用一个“满”字具体写出了渭水两岸细雨迷蒙的景象。紧接着,第三句用了“尽日”二字写下雨时问之长,用“空漂无所见”写雨景迷茫,写诗人内心的空荡。这个“无所见”,是指没有一样具有生气的景物,没有一样令人欢心的事。一切全是灰濛濛的,灰濛濛的天,灰濛濛的地。此时此景,诗人自己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而最后“雁行斜去字联联”一句则更能反衬出诗人感情的凄苦,烘托出周围气氛的凄凉。在单调的灰濛濛的天空,来了一行归雁,又传来声声的雁鸣,这是一幅凄凉的景象。这样,这首小诗就不只是一首写景诗了,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由此可见,诗人借景抒情,设喻描绘的技巧是高明的。
韦庄。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长亭怨慢 寄履川。近现代。章士钊。渐觉得、诗将人恼。余事拚挡,另抒怀抱。总是伤心,暗随雁影催秋老。为春欺惯,却愁见,青青草。况草自多情,也不定、斜阳扶好。昏晓。望长安不见,此去故乡仍渺。清漓纵妙。佳山水、曾经非少。也会得、兴尽归来,索君等、还同幽讨。只不许相惊,新换词人嘴爪。
初入荆江。宋代。赵抃。迢递辞宸阙,迁延换岁华。舟才入荆渚,人觉在天涯。浪激多推岸,流濡足沸沙。势盘帆小便,涨浅路频差。横艇叉鱼浦,摇旗卖酒家。山微思念越,江窄止通巴。烟色汀芜淡,风光野烧斜。蛮歌朝竞唱,祠鼓暮连挝。渡口初逢柳,林边未见花。前程春始盛,一一待诗誇。
谢寄新茶。唐代。杨嗣复。石上生芽二月中,蒙山顾渚莫争雄。封题寄与杨司马,应为前衔是相公。
送崔子渊秘丞出守小益二首 其二。宋代。李流谦。晋公幕府总豪英,末至非才愧长卿。已去化炉金尚跃,更分客袂涕空横。早催剑栈迎千骑,更借湖山劝一觥。水自嘉陵流到海,尺书应有故人情。
弘道书院。明代。何景明。梁栋起层云,松筠散夕曛。九嵏瞻泰岱,清渭接河汾。冠盖时时集,弦歌夜夜闻。登堂持节印,衰薄愧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