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减字木兰花·画堂雅宴。宋代。欧阳修。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华美的大厅里正举行高雅的宴集,乍弹朱弦刚刚进入弹奏第一章。轻轻地拢,慢慢地捻,纤长的细指犹如嫩葱。
拨头抑郁低落,带着愁怨的花月自有无限意。舞女身姿轻灵美好,倚着檀槽弹不成一首曲子。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画堂雅宴:在彩绘厅堂举行歌舞宴集。
朱弦:华美琵琶之弦。抹:琵琶弹奏手法,一抹即乍弹。入遍:初始弹奏第一章。遍,曲调中的一解,即一章。
捻:搓。拢:抚。均为弹奏琵琶的手法。
“玉指”句:谓琵琶女的手指细嫩如葱白。
拨头:舞蹈名。憁利,失意的样子。
红粉轻盈:指舞女轻灵美好。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代指美女:
香檀:即檀槽,弦乐器架弦之架。
参考资料:
1、李之亮.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40-41
2、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35-36
这首词约作于宋仁宗天圣(1023-1032年)末年,是作者年轻时期的作品。作者时任西京留守推官,这首词写的是一次宴会上女子演奏琵琶的场景。
参考资料:
1、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6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歌舞筵席上侑洒佐欢的歌女形象。她琴艺高超,琴曲哀怨动人。作品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歌女的同情。
上片点明宴会在宽敞的画阁里进行,其后进入正题,写到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大概作者明知描写琵琶演奏不可能超越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干脆把《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成句搬移到词中,反倒显得朴素真切。欣赏琵琶的人,不可能不同时欣赏弹奏者高超的技巧,于是作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女子的手上,干脆又把自居易的“十指剥春葱”挪移过来,于是翻新成了另一个完美的琵琶女。这种移花接木的效果,往往比自出机杼更有神趣。
下片刻意点明女子弹奏的曲子是《拨头》,其中妙处,今人可能无法知晓,因为这支曲子已经失传了。然而作者之所以要明言曲名,定有他的深意,这种深意随后的描写中显露无遗,先是出现了“怨月愁花无限意”的幽怨哀愁,而且是面对皎月和鲜花产生的愁怨,表明女子的弹奏一定触动犷她内心的隐痛,她是把自己想象成了皎月和鲜花,其晶莹娇美本该得到尊重和欣赏,如今却沦落到为人佐酒的卑贱地步,其中的“无限意”怕是无人理解。作者似乎隐隐感到了女子情绪的变化,所以对这位“红粉轻盈”的美女为什么突然停止弹奏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种疑问他没有道破,留给读者去细细体会,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才是这首词成功的设计。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长相思。宋代。蔡伸。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谁言相见难。小窗前。月婵娟。玉困花柔并枕眠。今宵人月圆。
寂园示答无庵诗得一绝。近现代。陈融。堕泪销魂趁落晖,北风愁绝客南归。人随云水心随月,是否坡翁善学韦。
泊舟吴门访得姜贞文先生遗集其孙本渭即属予编次因寄声谷林父子 其一。唐代。全祖望。此行无足供清娱,喜购梁鸿殉葬书。小艇孤灯排月表,墨痕犹和泪痕储。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一。明代。区大相。云峰自送迎,涧道乱纵横。林木有千岁,山禽时一鸣。雨来岩岫失,风过石泉清。讵取丹砂志,将怡云壑情。
云林歌,为贡供奉作。元代。范梈。朝望宣城,夕企云林。扫花钓月,清我闲心。城东之山倚天碧,手扪南斗近咫尺。幽人筑堂面山坐,绝似谢公故时宅。谢公今何在,苍苔剪行迹。调笙诵新诗,流水照白石。看水作明镜,年光静来往。夜深敬亭雨,坐见南湖长。清风被长阪,鸟度蒹葭响。云之林兮不可攀,中有青猿白鹤相盘桓。林之云兮不可缚,时来宿我青檐端。昂藏老仙人,抱剑卧山侧。忆在中华时,相逢发未白。问之不笑亦不言,阿蒙中子瀛洲客。却起遗我宝字书,依稀摄精炼魂魄。相期后天无极年,共尔守之合自然,专气还得同飞仙。未登云林堂,试作云林歌。嗟我久客意衰迈,云林云林奈若何。
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园十诗。宋代。杨万里。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天欲做春无去处,只堆浓绿柳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