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题苜蓿峰寄家人。唐代。岑参。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2、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东家四时词四首 其四。宋代。虞集。贺雪宫门上表归,貂裘犹带六花飞。海南新送收香鸟,转觉清寒入翠帷。
别刘觐国时初成进士 其一。明代。韩上桂。携来双龙精,并是丰城物。雄者干青云,雌者藏秘室。显晦虽异趋,精神原共匹。风雨一夕来,悲鸣如自失。茂先旧有言,神物终当合。
德麟留诗相别辄次韵贺送。宋代。晁说之。安稳王孙一叶舟,朅来京国淡无求。任生白发曾料虎,分绝红尘自狎鸥。桓笛不堪留往恨,膺门谁复忆同游。重阳无酒仍分袂,雨作黄花泪未休。
赠欢娘(八岁善吹笙)。唐代。薛能。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当时纵使双成在,不得如伊是小时。
瑞龙吟 山中饯春,和清真韵。清代。杨玉衔。天涯路。年年坠劫风花,罥愁烟树。行人赶上江南,荒村绮陌,寻他甚处。枉延伫。陡忆上林春满,建章门户。五陵骄马嘶风,招展花枝,枝枝解语。转瞬东风老大,江南草长,群云歌舞。无那令人销魂,痕烧非故。断肠婪尾,都是方回句。空相忆、藤阴买醉,蘅皋延步。魂逐潮来去。丝杨不续,尘缘断绪。理罢愁千缕。衣不著、纷纷诸天红雨。山深莺老,旧情休絮。
古银槎歌。明代。宋琬。我有匣中银凿落,碧山山人手所作。背镂至正壬寅字,点画形模今宛若。断节枯根纷错纠,中有仙人博望侯。衣冠甚古须髯苍,飘飘一似乘孤舟。肘后惜无筇竹杖,袖中或有安石榴。人言八月泛天汉,支机石畔逢牵牛。奇事流传见图画,炼师何意穷雕锼。当年亲致汗血马,饱历条支经大夏。安知骨貌久销歇,供人把玩充杯斝。金人已去柏梁台,玉液常沾白莲社。嗟我瓠落沟断同,潦倒赖尔衰颜红。有酒如渑不称意,欲求仙术寻壶公。跳身此槎之腹中,穷源再入冯夷宫。为侯改号鸱夷翁。胡为低眉偃蹇在尘世,枕蛟骑虎愁我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