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言对句是辞赋在吸取楚辞句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骈文的重要构件。
2、他说,三闾大夫屈原,把他芳洁的身体投于汨罗之波,留下哀艳的离骚、悱恻动人的楚辞,其流风余韵就这样永远流传于三湘七泽之间。
3、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宋词、元曲,一整部中国的诗史可谓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4、“楚辞”是奇谲瑰丽的楚文化的精华。
5、人口稠密,气象奇诡,神秘浪漫的楚辞应运而生;当伟岸的大山和峻急的河流横亘于世,在大漠落日、马鸣萧萧的气象下,西部文学的豪放油然而出。
6、相如天资过人好读楚辞喜击剑通音律。
7、沉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楚辞和汉乐府那里,以悲为核心内容。
8、楚声、楚辞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被各时期的乐府诗广泛汲取和利用。
9、而且在文学上用楚辞体的形式以及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作词赋,辛弃疾、陆游、李纲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0、“三闾大夫,投其芳洁之骨于汨罗之波,而遗留哀艳之离骚、悱恻之楚辞,永垂其流风余韵于三湘七泽之间。
11、本文共五章,前面四章分别是曹植、阮籍、陶渊明、庾信对楚辞的接受与创新的探索,最后一章是对前面分析的总结并对魏晋六朝文人对楚辞的接受有概括性地分析。
12、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
13、司马迁理所当然是中国楚辞学和中国赋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15、这首诗韵是“秋夕怀人”的韵,但答的却是“端午绝句”的内容,即关于楚辞及“嚼饭喂人”之事。
16、四书五经之精华可供修身,诗经楚辞之精髓感动国人。唐诗宋词之精妙恰如山珍,四大名著之精彩动魄惊魂。中华文明之光芒永照乾坤!
17、鲍照不仅学习了楚辞的语汇,化用了了楚辞的句意。
18、这也是湘妃竹的来历;刚才提到的那位屈大夫,被放逐在湖南,他写着传唱湘夫人的楚辞,反复吟哦着三湘四水的香草,最后怀沙跳进了汨罗江。
19、小桥流水、平湖归帆,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墟上炊烟……诗经、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大多是寄情于景。
20、乐府学本有专门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学史学,然而学界对乐府学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21、“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
22、屈原是“楚辞”的开山祖师。
23、他对先秦散文、楚辞、唐诗和鲁迅的作品,更是烂熟于心。
24、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
25、梁启超的楚辞研究在其漫长而丰富的学术生涯中,并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6、回顾与总结力之教授的《楚辞》研究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27、成书体例研究是力之教授对《楚辞》研究的最大贡献。
28、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
29、它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
30、这种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楚辞》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本文认为,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
32、力之教授以其对《楚辞》研究实实在在的贡献,鲜明的研究个性,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界称誉。
33、通过对《诗经》和《楚辞》中“云”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它们内在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34、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诗经》与《楚辞》祭祀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所在。
35、学术界普遍认为,两千多年的楚辞学史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36、近代以前的《楚辞》研究中,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怨君”思想。
37、刘熙载是晚清时期一位慧眼卓识的词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楚辞学家。
38、它所蕴含的悲愁意识源于楚辞,并在唐以后的诗词中上升为一种典型意象。
39、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
40、罗敏中先生是楚辞研究的知名学者,尤以创新思维见称。
41、现代书法作者可通过研究楚辞,汲取其精髓,以丰富现代书法的创作。
42、《诗经》《楚辞》共同开创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43、《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
44、《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
45、对《楚辞》的代词进行研究,可作先秦语法现象研究的参考。
46、由此看出,楚辞《离骚》、《九章》等都是徒歌,只有《九歌》才是声诗。
47、回到牛津后,霍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楚辞》。
48、楚辞是理想型文学的典型代表。
49、楚辞和词是两种特殊诗体。
50、风俗是一种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楚辞》中的风俗也是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有效方法。
51、第一章回顾以往对《楚辞》风俗研究的情况。
52、第三章在前两章讨论的基础上,对《楚辞》中所见风俗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53、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楚辞的艺术精神,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