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何萋萋,十步五低迷。西湖女儿水,裙带作苏堤。
缅怀南渡年,中原血如水。庙堂和议成,湖上歌楼起。
覆车不在远,儿辈又寻踪。湖山资点缀,花柳竟青红。
男儿有朝气,勿为花草消。明发钱塘上,击楫迎江潮。
昔游四首 其二。近现代。王季思。芳草何萋萋,十步五低迷。西湖女儿水,裙带作苏堤。缅怀南渡年,中原血如水。庙堂和议成,湖上歌楼起。覆车不在远,儿辈又寻踪。湖山资点缀,花柳竟青红。男儿有朝气,勿为花草消。明发钱塘上,击楫迎江潮。
王季思(1906-1996),学名王起,字季思,以字行。笔名小米、之操、梦甘、在陈、齐人,室名玉轮轩,祖籍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浙江永嘉人,生于南戏的发源地温州,从小就热爱戏曲。作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还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他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王季思。王季思(1906-1996),学名王起,字季思,以字行。笔名小米、之操、梦甘、在陈、齐人,室名玉轮轩,祖籍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浙江永嘉人,生于南戏的发源地温州,从小就热爱戏曲。作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还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他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题水仙册子十二首 点绛唇 其八 风。清代。谈印梅。风势纷披,瑶琴谁鼓成连操。笔情飘渺。似泛神仙棹。环佩珊珊,别有凌虚貌。春寒峭。清冰浅照。一幅飞琼稿。
送陈德俊归天台。明代。郑真。前朝冠冕认貂蝉,劲正堂深月满天。共睹甘棠存旧笏,从知汗竹有遗编。衣冠幸际千年盛,礼乐须征百代传。珍重先公曾撰述,殷勤儗寄白云边。
都门答许海秋原韵。清代。宗源瀚。春明怀抱一为开,搔首南天拨马回。薄宦深惭投笔吏,忧时谁信出群才。高文京国同声寡,怨笛山阳变徵哀。为报临江摧旧宅,寒云凄断凤凰台。
诗三百三首 其二七○。唐代。寒山。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誇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诗巢怀古。清代。平步青。輶轩古不入于越,三百之内无篇章。山川磅礴毓奇杰,词坛大振扶舆光。后人好古事搜讨,邦贤一瓣追心香。秋水长天阁云圯,崇祠复建龙山冈。大书揭橥六君子,贺秦方陆偕徐杨。秘监梦寤忽不乐,疏乞道士东还乡。酒肆谪仙人把臂,四明狂客胡云狂。处士偏师揭竿起,眼底颇欲无文房。幽栖剡曲事渔钓,隐逸姓氏馨三唐。元英先生老不第,补唇已矣颓颜苍。配食严陵谢晞发,击竹如意同悲凉。论忠独许渭南伯,少陵每饮君不忘。南国作记亦忠告,何至比党韩师王。铁厓乐府有奇气,如出金石声铿锵。三史书法待裁定,正统论息诸蜩螗。天池山人称后劲,嘉隆伪体扫秕糠。妄庸巨子竞树帜,阙编俯首袁中郎。千山万壑风雅窟,岂无健者纷登场。代更四姓祀七百,六君子外谁抗行。我来吊古事展拜,匠门弄斧惭登堂。斯人代兴有正派,恨无妙手图西江。泊鸥吟社亦澌尽,春秋享祀谁烝尝。西园遗址久衰草,残碑剥蚀埋夕阳。主持大雅望来哲,斯人不作心苍茫。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 其四 宿龙潭驿。明代。王鏊。崩崖百丈俯惊湍,未到先忧到却安。夜枕江声宜客梦,午窗山色任人看。欲寻往事空题壁,不废公程且解鞍。眼底桑田与沧海,人间得失浩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