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月凌风度雪清。何郎高咏照花明。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
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犹胜远隔潇湘水,忽到窗前梦不成。
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近现代。孔榘。却月凌风度雪清。何郎高咏照花明。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犹胜远隔潇湘水,忽到窗前梦不成。
首句“却月凌风度雪清”是对梅花所处环境的描述。“却月(指弯月)凌风”本出自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早梅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一句总的意思是说:在积雪横陈、明月高挂的清宵,梅花在料峭的寒风中含情独放。从词人所展现的清幽的意境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擅长通过意象的组合造成预定的效果的。这里的“明月、积雪”诸意象不但确实产生了一种幽雅的情趣,而且为后面女主人公的出现替读者作了某种环境与情绪上的启示。“何郎高咏照花明”是对“却月”句的补充与呼应。何郎,即何逊;高咏,即前面所指的《咏早梅诗》。词人说,在这种荡人魂魄的环境中,很容易使人想起何逊的咏梅佳作。正由于词人生花妙笔的渲染,才使本来就熠熠生辉的梅花更显得明艳动人。“一枝弄碧传幽信”,是对梅花的具体描写,但词人的着眼点却不在梅花的形体,而在于她所蕴含的春的信息,即“传幽信”。词人说由梅枝呈绿仿佛看到了春的韵律的萌动。正因为如此,才引出了后面的一句“半额涂黄拾晚荣”。额黄,指妇女额上的涂饰,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云:“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晚荣,则指在深宵开放的梅花。这一句的意思是:一位半涂额黄的年轻少妇,深宵步月,来到梅树下采摘花朵。这一句与上句不但在意境上有着十分有机的联系,而且在形式上也互为对仗,典雅精工,如“弄”与“涂”相对,“传”与“拾”相对,确实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传神作用,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以上是上片,词人在写梅的同时,引出该词的主人公,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过度。
下片的一开始便转入对女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词人说,暗香撩人,春思淡淡,女主人公自然忆起了远在江南的意中人,甚至想见了他在凄风冷雨中愁苦的容颜,因此,不禁黯然伤情。这三句由于句式参差(前两句每句三字,后一句七字),这样便自然在音调上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词中的衷伤情绪。下句“犹胜远隔潇湘水”,写女主人公由自己和意中人的不幸的遭遇,想起了湘君与湘夫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潇湘水”正是这方面的暗示。无疑,这种联想不但不能给女主人公寂寞忧愁的心灵带来任何慰藉,反而增添了几分悲剧感,使她感到了现实的残酷,以致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忽到窗前梦不成。”词人说,当女主人公再一次瞥见窗前幽独自放的梅花时,便从幽梦中惊醒,感叹起自己凄凉的身世来。
瑞鹤仙。清代。朱祖谋。雨怀凄不断。又西风、飘送离行江雁。衰镫耿虚馆。正慵抛书帙,病疏醪盏。孤悰易倦。忖相思、春灰宛转。料沈鳞不寄,芳音怨入,最高楼畔。须念。带围宽窄,篝被寒温,镜颦深浅。无人看管。谁料理,梦云乱。怕罗帷烛背,玉钗敲著,不省天涯泪眼。算青骢、便有来时,岁华渐晚。
野步至近村。宋代。陆游。耳目康宁手足轻,村墟草市遍经行。孝经章里观初学,麦饭香中喜太平。妇女相呼同夜绩,比邻竭作事春耕。勿言野饁无盐酪,笋蕨何妨淡煮羹。
和答邓梅坡先生。明代。湛若水。与尔同庚三十许,江门风咏亦同春。殊途达塞都归梦,到底江山不负人。肯信太山无绝顶,更开云谷了閒身。昨来耻独终行独,槁坐樵云只忆君。
孟使君饯行即席以几时杯重把分韵得几字。宋代。黎廷瑞。平湖澹微云,小雨凉众卉。归怀重依依,把臂还亹亹。昔别念弥深,兹聚知复几。离觞不忍衔,清风在船尾。
自儆。宋代。陆游。牛解谨藏刀,羊亡密补牢。达人忧禄厚,奇祸出名高。所要怀全璧,宁当耻縕袍?世间俱癣疥,何事苦爬搔?
吴子正招饮时权酒局不赴作诗戏之。宋代。杨时。寒炉火冷浮青烟,劲风刮面如戈鋋。凝阴不动天欲雪,竟日兀兀成拘挛。广文才名四十年,天寒坐客犹无毡。参军官小技能薄,寂寞冷坐诚宜然。忘形杜老偶相觅,传呼歌舞开华筵。嗟予简书固可畏,不得对饮檐花前。谩有糟浆逆人鼻,汝阳口角空流涎。可能更似苏司业,只与时时送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