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酒泉子·长忆西山。宋代。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潘阆。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和人落梅。宋代。耶律铸。晚来江上断人肠,占断严凝忆独芳。易得飘零惊短笛,不胜憔悴褪残妆。月明霜重得谁惜,尘暗云埋犹自香。拟嫁与春春不管,却随流水怨昏黄。
戒鸦片歌。清代。许廷崙。游戏习所移,因循过已积。上智不如愚,请歌三可惜。鸩毒日以深,脂膏日以竭。金钱易粪土,耗用亦可惜。误学韦苏州,晏起日已夕。一月得几日,分阴亦可惜。揠苗伤苗根,泄水涸水脉。匆匆百年间,此身亦可惜。
刘仆射东山集学骚。南北朝。江淹。含秋一顾。眇然山中。檀栾循□。便娟来风。木瑟瑟兮气芬蒀。石戋戋兮水成文。擿江崖之素草。窥海岫之青云。愿芙蓉兮未晦。遵江波兮待君。
乙丑元宵恰值余插队四十周年夜半倚枕赋此。近现代。陈仁德。辞家犹少小,孤影入荒烟。风雨千山黯,椿萱一梦牵。尘寰方历劫,国运正临渊。午夜惊回首,锥心四十年。
续感兴二十五首 其十二。宋代。方一夔。黄鹄浴海水,一举凌紫埃。长风九万里,正值天门开。不知食何食,云路方徘徊。嗟我鸿雁侣,避寒声悲哀。失身堕泥滓,腹背日摧颓。城东极恶少,挟弹巧相猜。稻粱未足溉,云雨何时来。不希附脩翮,有分终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