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崔道融。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秋夕书事寄友人。唐代。李中。信断关河远,相思秋夜深。砌蛩声咽咽,檐月影沈沈。未遂青云志,那堪素发侵。吟馀成不寐,彻曙四邻砧。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宋代。石孝友。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排律诗三十韵奉饯杭州王太守任满朝京。明代。释宗泐。吴甸初宾服,皇威畅海壖。钱塘称剧郡,太守选时贤。保障东南重,丝纶惠化宣。疲民思白日,披雾得青天。示俭豪奢革,祛烦疾病痊。淳风还大朴,旧俗付新湔。清净尹东海,宽明黄颍川。论才当第一,奏课合居先。汉室符中剖,黄堂席更专。两轓朱烜赫,五马烂联翩。方伯真荣矣,斯人亦幸焉。始终如一日,安集已三年。市有新成屋,郊无久秽田。湖山青入画,桑柘绿如烟。昔在新安治,恭闻异绩骈。大州难接武,列郡少随肩。棠憩阴初合,瓜期代倏然。依刘心耿耿,借寇思绵绵。白叟惊相顾,黄童也自怜。卧当侯霸辙,挽拥邓攸船。趋陛云霄逼,承恩雨露偏。赤墀迎气淑,紫服照春妍。行献嘉禾颂,归歌湛露篇。赐书褒美效,增秩比超迁。当路瞻鹏举,临风想旆还。梦回江上笛,愁绝雨中鹃。谬忝馀波及,都将外物捐。茆茨閒日月,钟鼓乐林泉。支遁期元度,韩公识大颠。试磨苍藓石,遗爱尽堪镌。
潘云谷献所制墨见天子于上京慈仁殿以诗赠之归江南。元代。宋褧。一寸龙江一寸金,布衣持进五云深。文房自幸非常遇,惆怅长杨献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