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海色危楼上,隔岁听潮惜此筵。
故老依然夸胜会,哀歌欲绝是何年。
花光肯照鱼龙窟,野哭应连雁骛天。
剩造湖居酌醇酝,峰前醉放月中船。
庸庵寄示重九海楼宴集之作适是夕饮仁先湖上。近现代。陈三立。动摇海色危楼上,隔岁听潮惜此筵。故老依然夸胜会,哀歌欲绝是何年。花光肯照鱼龙窟,野哭应连雁骛天。剩造湖居酌醇酝,峰前醉放月中船。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赠言命张生。宋代。朱松。俛仰尘埃的自羞,稍看寒饿复谁忧。小儿造物巧相戏,穷鬼逐人殊未休。我所不知烦子算,世如无取更何求。服箱挹酒真么么,那用区区问斗牛。
眺海外诸峰悠然有述二首 其二。明代。郭之奇。维山必有藏,非深藏不固。深以秘为根,灵光之所聚。幽人索其奇,满目苍凉吐。披榛扣石扉,竟日无相遇。举足风烟满,翻畏鬼神怒。返坐嘿而思,倏尔开微悟。人生耳目端,各与高深注。朝晖生晓岫,净扫诸岚雾。是时我观之,万象堪历数。萧森近远林,接瞬非前树。青霭入看殊,窈谷当前骛。咫尺数峰迷,孤光眩盼顾。天海日悠悠,陵壑相晚暮。飞飞落涧氛,次第青郊布。是时我观之,一象谁堪驻。此惟竟日閒,未改迷冥路。我思天地钥,必有司方护。二跳无停辙,遇物供陶铸。函关紫气玄,圯上黄石素。可望不可射,刻剑徒相误。至人方寸中,不受烟霞锢。岂复无新机,要道惟温故。
蝶恋花 杏庄为莫景行题。元代。凌云翰。一色杏林三百树。茅屋无多,更在花深住。旋压小槽留客醉。举杯忽听黄鹂语。醉眼看花花亦舞。风卷残红,飞过邻墙去。恰似牧童遥指处。
送蒋评事往福州。唐代。皇甫冉。江上春常早,闽中客去稀。登山怨迢递,临水惜芳菲。烟树何时尽,风帆几日归。还看复命处,盛府有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