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采桑子·彭浪矶。宋代。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参考资料:
1、周克乾.最美的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5:第104页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朱敦儒。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 桂阳。明代。陈子升。广郡延袤古桂阳,郡人不省是维桑。换盐忽漫逢宾客,食藕因思制楚裳。天下几州真刺史,我来一度旧刘郎。而今不作看花恨,消息王孙草尽芳。
清平乐 遥祝若冰生日。近现代。乐时鸣。柳枝正俏。又见桃花笑。一片风光无限好。但愿东风不老。东风漫意西行。凭风寄付叮咛。莫怨天涯咫尺,云天自是知情。
早发兰溪经石塘横宿东馆 其一。清代。蔡维熊。山城挝鼓绝,曙光犹朦胧。明河淡遥影,稀星耿晨风。榜人催早发,解缆何匆匆。我亦披衣起,爽籁生群峰。相对悄无言,冥冥羡飞鸿。
次韵许季韶通判雪观席上。宋代。范成大。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用谒云英?卷帘雨脚银丝挂,倚杖江头绿涨生。岭海一凉苏暑病,山林千籁试秋声。兹游奇绝忘羁宦,惭愧烟中短棹横。
席上有举东坡集归去来字诗十首醉中戏续一首。宋代。宋伯仁。傲世欲何求,归来已倦游。琴诗聊自啸,丘壑复相留。问菊时携酒,乘风或棹舟。乐天良有以,心事老田畴。
宿象山西坞二首 其二。明代。郑善夫。秋云不称意,肤寸每成霖。漏日翻东壁,随风湿远岑。腰镰野外急,燐火晚来深。入夜增萧索,千林猿狖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