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采桑子·彭浪矶。宋代。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参考资料:
1、周克乾.最美的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5:第104页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朱敦儒。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咏草笠。清代。许传霈。早云燎太空,头戴笠子好。惟笠质不同,农家费探讨。葛藤编林泉,箨箬裁篁筱。宜雨不宜晴,当夏用者少。忆昔有黄冠,黄色服以草。截去阶外蒲,诛就檐前茆。每年三伏初,西畴有事早。秧插荫随槐,畬锄香围稻。倏忽透炎威,依旧苦乾燥。曷若此笠成,迎凉经意造。圆样月玲珑,遍覆云环绕。薰风吹野田,珠露披清晓。秀色映须眉,佳气明瞳瞭。不愁红日红,耘耔忘杲杲。隐见傍钓矶,高低逗池沼。茅茨屋不除,莓苔榻无埽。铺席芦苇参,裁扇蒲葵小。天地一蓑翁,此物此时宝。翩韆携屐来,伊谁是坡老。
题十美图 其一。清代。李学慎。雕弓金羽学男儿,十载从戎百战归。错认昭阳陪幸者,辇前一笑堕双飞。
楚南伟观楼。宋代。柳开。洗尽蛮烟几案空,登临直见楚山雄。坐当鸿秸高飞处,身在乾坤灏气中。木落有情瞻北阙,霜轻无梦入西风。凭阑自是蓬瀛客,独对潇湘兴未穷。
题杨司农宅刘伯熙画山水图。元代。赵孟頫。移得山川胜,坐来烟雾空。窗中列远岫,堂上见青枫。岩树参差绿,林花掩冉红。鸟飞天路迥,人去野桥通。村晚留迟日,楼高纳快风。琴尊会仙侣,几杖从儿僮。疑听孙登啸,将无顾恺同。微茫看不足,潇洒兴难穷。碧瓦开莲宇,丹楼耸竹宫。乱泉鸣石上,孤屿出江中。藉甚丹青誉,益知书画功。烦渠添钓艇,着我一渔翁。
赠别南剑李使君三十韵。元代。范梈。北户群山表,南云九域西。君今行欲遍,此意别都迷。妙句人谁识,前年手自题。绝崖钩象译,悬径摘乌栖。炎隩通冠冕,边陲重璧圭。礼新尊玺节,名故籍金闺。劳有恩言切,归无宠数跻。宸心端外见,庙谊肯中稽。望誉腾青琐,辉光拂紫泥。旌麾深假借,民社载扶携。猛气排苍鹄,幽思启碧鸡。动应多惬会,行岂强扳提。皂盖喧童稚,黄堂拜耄倪。天机驯虎兕,帝力及凫鹥。越厉冬深少,闽烟晚向凄。野人封水竹,郡吏接山溪。汊碧荷香弱,坡红木实齐。九秋鹏鹗翮,万里骕骦蹄。导从罗弓矢,登临按鼓鼙。少须《青玉案》,与报《白铜鞮》。忠信先蛮貊,文章协壁奎。孰云当近服,不遂慰烝黎。执手关河早,论交岁月暌。物华盈眼乱,春色傍人低。谢豹空洲隐,王鸠远树啼。国容方整整,旅病转悽悽。谬忝词垣密,微能官秩卑。从班窥遂霸,浪漫笑山嵇。何日同樽酒,因风独杖藜。延平宝剑气,旦旦候虹霓。